環台潛旅 | 藉由潛水讓世界看見台灣

YouTube

專訪音檔

112年度高教深耕計畫—子計畫1-2:「多元文化 敘事、理解與實踐」專題演講「從興趣到專業-白金潛水總監的海人養成計畫」

一、活動目的:
  誠摯邀請專業潛水教練陳琦恩來校舉辦演講,深入探討潛水行業的內部運作機制,並分享成功的職涯發展策略,以及培養專業技能和領導潛力的關鍵要素。透過這次演講,我們鼓勵學生積極發展個人興趣,勇敢追求夢想,並將熱情轉化為實際的職業和專長,實現個人成就。我們的目標是為學生提供啟發和指導,讓他們深信自己能夠堅持不懈地追求志向,並在職業生涯中找到滿足和成功。
二、 活動日期:112年10月6日(星期五)
三、 活動時間:9時50分至12時40分
四、 活動地點:師生活動中心一樓講堂
五、 活動對象:全校師生

本活動由2009年畢業校友龔瑞峰先生引薦,楊斐芬老師執行,邀請台灣潛水公司陳琦恩(DYLAN CHEN)執行長蒞校演講。

這是一場多年罕見非常傑出優秀的演講。適合對象是本校運休系、觀光系、甚至是國企系,包含通識中心的課程都適用。但就演講內容來說,也很適合高階領導主管聆聽,因為陳琦恩執行長雖然年紀41歲,但已經創業20年,雖是由父親接手以潛水這麼一個單向並少見的水下活動開始,並從恆春慢慢拓展到屏東、台東,乃至全國,最終也在海外分設幾個分部。目前員工一百人,營業額已經高達一億元。

在執行長的報告裡,我們看到他的企業經營已經得到許多國內傑出企業優秀評比的獎項(如2020百大經理人等)。這裡就有帶出他的企業形象、企業責任,也有他的在地化實踐。例如落實於墾丁國小成為校訂課程一連串深根在地的種子,而這個種子(或他所說的芽)也能夠在經營之中不斷磨練出企業的品牌來,並在高度實務運作上,與在企業理念上,都能有傑出的配合與表現。

他所製作PPT檔堪稱是最為精緻、生動、豐富,而表達更是熟練。在PPT檔的製作裡,就沿路展現了台灣潛水公司的經營策略,以及經營理念,以及實踐的各個階段的成果,並詳細地把台灣與海洋的地緣屬性做了一個非常適合台灣目前要求的企業文化。這可以說是他非常獨特,而很少企業去涉足的一個極具眼光的處女地(可以自訂規則),而他卻把它經營非常具有特色。

如他說,只要擁有一個強項,就可以站在世界的舞台上。這讓我想起吉姆柯林斯的「刺蝟原則」「建國三力」。在企業經營理念上,執行長因為是基督徒,所以他信奉「僕人領導學」的觀念,也強調了賽門西尼克那一本著作:《從問為什麼開始》(STARTING WITH WHY),以及努力去服務具有理念相同的顧客群為最高服務宗旨(Simon Sinek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people buy why you do it.)。並且並不完全是以企業營利為目的,而是對準成為「海洋文化」去設計其特色。而他對企業盈利的觀點,也接近與日本企業之父澀澤榮一,並且強調所謂「充值信仰」、吸引力法則、與宇宙法則,並且相信當企業越能落實生態、環保、教育、公益服務等這些價值觀念的時候,反而能夠帶來更大的盈利。這不能不讓我想起澀澤榮一「士魂商才」與《論語與算盤》的觀念。最終他也相信真正最重要的價值,往往都不是眼睛可以看到的觀念。

在具體做法上,台灣潛水公司也有許多細膩的做法,並都出乎人的意料之外,譬如帶給墾丁國小舉行潛水畢業典禮,並在海底頒證畢業證書的特殊方式,以及他的海洋三部曲,從親海、到知海、到愛海,並且也傳承一些動人的英文表述(如Bring Ocean into your Life/ Dive into Taiwan),來標示這個潛水公司不只是一個運動企業公司,如擴大到台灣全島,找尋幾個定點適合潛水的地方來加以開發。而是一個背後以海洋文化為背景的國際企業。

在對待顧客上也秉持著一種以客為尊、全心全意服務的態度;因為企業的經營屢屢得到各種評比獎項,無形也加深了台灣潛水公司的企業文化,企業責任、企業價值,所以形成一個越來越具有競爭力的品牌,其所接洽的服務項目也固然增多,但服務的品質卻遠遠超出一般水準之上。所以湛藍深邃的海洋與藍色乃成為了其企業極為健康、樂觀、開放、美麗的標誌。

該企業執行長已經與海洋完全產生高度認同的關係。例如他會說每次演講的時候,或者每天他都會找時間機會跟「大海說謝謝」,這很像是海明威《老人與海》裡面的老人跟大海的關係。

最後他回顧自己創業的經驗,提到曾經在澳洲打工度假,認識了他這一生最幸福的伴侶,以及之後的三位小孩(出示一張太太懷胎在海中浮游的全家福),而當時在澳洲從事潛水工作,已經得到相當不錯的利潤,但他最終都希望回到台灣,去增加他更多給自己的「選擇」機會,而不是固守單一在某種穩定的環境中,而是具有開創、迎向未來、挑戰海洋的無所畏懼的精神,最終甚至已經形成了一種企業的全球戰略眼光,所謂從台灣看世界,與從世界看台灣,這樣的一種恢弘的視野。這也是他所謂的「藍色使命」。

在送往高鐵的回程路上,執行長與鍥而不捨邀請人龔瑞峰先生有更深刻的對談。這涉及到龔先生在其此刻三十七歲人生所需面對未來其職涯與志業上的關鍵選擇,他似乎需要執行長更深刻的剖析與建議。例如對他是否有需要去充實更高深的學術研究,並取得學位,不但建立他的專業,也增加他的更多選擇。還有執行長提到,他雖然以海洋藍色為生命的信念,但他知道山與海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所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台灣的山海文化本相連一體,並且在他的兩位雙胞女兒的名字上,一位叫「星星」,一位叫「多多」,更落實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合作的緊密關係,以及生命本是一種豐盛茂密的繁榮景象。而整場演講最令人深刻印象的,還是他那豐富的實踐與實務的種種作為,並且不斷地搭配在他的崇高企業理念之間的那一種極其緊密的實踐辯證與張力卻融合無間之關係與細節。

但在回程的路上,他也表露,曾經在企業經營困頓賺錢無方的時候,曾深陷只想以員工為工具的那種現實感環境,但直到他有一次聽到吳念真呼籲一個社會運動叫做BE GIVER的時候,他才恍然大悟,放聲大哭,並領悟了企業的存在終究是以回歸人本與自然的價值為主。(通識教育中心王許炎初撰稿)